根据中国新闻网的报道,北约秘书长吕特于7月1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大国应向俄罗斯施加更大压力,促使莫斯科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妥协。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当前大国博弈的焦点,凸显了全球力量角逐的新态势。
几乎在同一时刻,美国白宫也表现出了更加强硬的姿态。7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北约秘书长会晤时,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美国将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进一步加大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特朗普特别强调,北约内的欧洲盟友将承担这些军事装备的全部费用。他毫不掩饰地指出:“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做生意。”特朗普还给出了一个50天的期限,明确表示如果俄乌双方未能在此期间达成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实施最高可达100%的关税制裁。
俄罗斯对此的反应却异常冷静。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面对美国的最新威胁时,仅用“无所谓”两字作出了淡然回应,并透露俄罗斯已准备与乌克兰展开第三轮会谈。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也表示,俄美之间需要继续保持对话。对于特朗普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防空系统一事,佩斯科夫轻描淡写地指出,美国事实上已经长期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的制裁威胁并未如预期般对俄罗斯经济造成冲击,反而促使莫斯科股市在这一消息公布后大幅上涨,市场显然认为100%的关税远低于原本可能达到500%的惩罚性关税。
乌克兰方面展现出复杂的立场。在特朗普宣布支持乌克兰后,泽连斯基政府迅速通过议会再次延长了国家战时状态和军事动员的期限,延至2025年11月5日。这一决定表明,乌克兰并不打算在短期内寻求停战。然而,泽连斯基总统在14日与美国特使会谈后,又特别感谢特朗普总统对乌克兰的重要支持和积极决策。尽管如此,英国媒体透露,美方首批提供的仅仅是10枚爱国者导弹,这一援助数额令乌方顾问颇感失望,认为这只是杯水车薪。
特朗普的对俄政策呈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他高调批评普京,指责俄方在白天言辞温和,夜晚却加大轰炸力度,表达了对普京的不满;另一方面,他又明确禁止乌克兰军队使用美制武器打击俄罗斯本土目标。这种既展示强硬姿态又划定明确红线的做法,分析人士认为是特朗普试图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维持一条模糊的战略底线。正如一位俄罗斯专家所言:“对于特朗普来说,一切都是生意。”
在这一全球博弈中,中国的立场依然坚守原则。7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重申了中国的一贯立场:中方始终认为,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危机是唯一可行的出路,坚决反对任何非法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对于北约秘书长的点名要求,中方则明确强调,关税战不会有赢家,单纯的胁迫和压力无法解决问题,呼吁各方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创造良好氛围,推动积累和平的条件。
目前局势变化多端,充满不确定性。特朗普设定的50天倒计时与乌克兰11月5日的战时状态截止期,形成了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俄媒分析认为,俄罗斯军方最近在多个战线部署了大量兵力,可能会发动夏季攻势,争取在冬季前迫使乌克兰接受谈判条件。同时,特朗普一方面通过向欧洲盟友收取武器费用,另一方面威胁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这实际上是一场复杂的政治豪赌——既是兑现他竞选时承诺结束战争的决心,也是维护美国军火商利益的策略。
这场波及全球的大国博弈,已进入新的阶段。当北约秘书长将施压俄罗斯的责任转向东方大国时,当美国领导人的商业思维成为外交政策的主导思想时,俄罗斯的股市在制裁威胁下反常上涨,而乌克兰的土地依然在炮火中颤抖。各方能否在50天内找到和平的出路,不仅是对各国领导人智慧的考验,更将决定东欧是否能够早日迎来真正的和平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