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汤心怡 齐晓晗 黄敏琳
2024年5月,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龙湘玉家庭医生团队荣膺广州市第五届“十大五星家庭医生”称号。团队不仅为签约居民建立了体重档案,提供一对一健康跟踪服务,还自编自演情景剧《新白娘子减肥传》,让居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识别减肥误区与肥胖危害。同时与中医师合作,推出祛湿药膳茶饮包,力求从日常小事入手帮助居民减重控制。
这些创新举措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社区医院的固有印象——传统印象中的“社区医院”多被认为是设备简陋、医术一般、仅能看些小病小痛的基层医疗机构,但龙湘玉团队向社会展示了“社区医院”的新形象和更多的可能性。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年来的不断积累与努力。
根据《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据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卫生人力资源,承担了超过一半的诊疗服务量,并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随着基层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如何提升社区医院的服务质量,增强居民信任,成为了许多基层社区医院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原东山区中医针灸门诊部与原东山区红十字会医院于1999年合并,并于2011年10月转型为公益一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迅速成为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一,还是国内首批获得国际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认证的社区医疗机构。
在基层医疗资源紧张的当下,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出了独特的转型之路,而如何让百姓从“走进”到“爱上”社区医院,正是其深化基层医疗信任、提升公众健康福祉的关键所在。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联合发起一项13288人参与的调查,约68.3%受访者不信任身边社区医院的水平,62.9%的受访者表示在目前的分级诊疗系下,不会选择社区医院。
“基层最难的就是患者自愿。”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谢远玲向谷河青年表示,“在大家的传统观念里,大医院医生水平高、医疗条件好、医药品类齐,有点小病小痛都往大医院跑。但社区医院可以初步把关,整合资源帮助患者更高效地就诊。”
这一现象并非局限于广州。在全国范围内,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长期存在不均衡问题。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医疗资源的分布仍然不均,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医院的患者爆满直接导致了医疗资源的严重错配。
浙江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医生叶瑞忠曾向中国青年报表示,由于对社区医院的不信任,许多患者即便是小病也涌向大医院。大医院患者的爆满,使医院面临着医疗资源和患者需求之间的矛盾。
2024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三部门共同制定了《“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规范开展能力提升和社区医院建设和加强基层卫生人员配备和培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4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能力的提升和社区医院建设,尤其是加大基层卫生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力度。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加强基层医疗体系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度。
数据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年接诊量已经达到9.1亿人次,同比增长21.0%。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量更为突出,达到3.6亿人次,同比增长27.5%。这些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选择社区医院,基层医疗服务逐渐获得更多的认可。
在转型过程中,像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设施齐全、服务全面的“社区医院”并不多见。该中心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的“社区房颤门诊”在全国范围内走在了前列。该中心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成功率已达到62.4%,在全国同类数据中名列前茅,成为了全国社区心血管疾病管理的典范。
(越秀区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摄影:黄敏琳)
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日均接诊量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据《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均诊疗量大约为300人次,而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日均诊疗量则突破800人次,最高接近1200人次。谢主任回忆道,2013年初期,白云街中心的门诊量仅为日均400人次。十多年过去,越来越多的辖区居民选择来到这里就诊。
(越秀区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摄影:齐晓晗)
在设计和环境方面,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得到了辖区居民的好评。中心采用米粉墙面和柔和的白色灯带相结合,营造出温馨舒适的就医氛围。诊疗区域划分清晰,设施设备完善,甚至配备了智能AI眼科检查设备。考虑到辖区内老年人较多,中心特别设置了指引员,帮助老年患者顺利就医。
此外,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居民需求不断调整药品种类,确保医联体内患者的药品衔接。谢主任介绍:“到2025年,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种类将达到368种,我们已经完成与省人民医院医联体药品目录的对接,特别是慢性病药品,越秀区发布的省人民医院慢性病药品目录中心已实现100%的对接。”
(越秀区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摄影:齐晓晗)
陈阿姨是白云街社区的老居民,已有三十年在白云街中心就诊的历史。她对这里的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里离家近,方便;而大医院像省医院,挂号、看病、拿药都要跑不同楼层,跑来跑去非常麻烦。而且,医生开出的药和白云街中心的药一样,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劲去大医院呢?”
在医保服务方面,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长处方服务,特别为慢性病患者提供4至12周的长期处方。中心还提供代煎中药和免费配送到家等服务,逐步实现与大医院的接轨。
自2016年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行,旨在让居民看病更加便捷,并助力分级诊疗的实施。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规划,到2035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覆盖率将达到75%以上,基本实现全体家庭的覆盖。家庭医生不仅限于全科医生,还包括其他类别的临床医师(如中医)、乡村医生以及退休医师,并积极鼓励二级、三级医院的医师加入家庭医生队伍。
2022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家庭医生应更加全面地服务于居民的健康管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科领域。随着家庭医生制度的深入推进,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这一框架下积极布局。
该中心已经成立了四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全面融入辖区内的九个居委会网格中,通过家庭医生和网格员的协同合作,推动健康服务向更细致的微网格延伸,探索出“网格发现、家医救治、医院保障”的健康管理新模式。
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在2019年和2025年分别入选了广州市第二届和第五届“十大五星级家庭医生团队”。孙国强医生领导的家庭医生团队,自2019年起获得了广州市五星级家庭医生团队认证。
孙医生在接受谷河青年采访时提到:“作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职责是全方位的,不像大医院的专科医生那样只关注某一领域,而是更贴近居民日常的健康需求。”
过去十年,辖区内的老年患者数量显著增长,从2011年的5000人增加到如今的8000多人。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慢性病患者的比例逐年上升。孙医生表示:“我们团队的主要工作是管理这些慢性病患者,帮助他们维持健康,避免病情加重。”
(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孙国强医生,摄影:汤心怡)
对于团队的患者而言,信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细心服务中慢慢积累的。张大爷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自2017年起,张大爷便与孙医生团队签约,深感孙医生对自己健康的细心照料。张大爷回忆道:“孙医生看病非常耐心,每次我有问题,他都会细致解答。更让我感动的是,他总能提前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提醒我。”
上个月,张大爷出现了身上发痒和疼痛的症状,起初并未重视,但在孙医生的例行检查中,这一症状被及时识别为带状疱疹的早期迹象。“幸好发现得早,及时用药治疗,避免了病情加重。如果延误,几个月后病情可能会更严重,治疗起来会更加麻烦。”张大爷感慨道。
孙医生的细心不仅体现在诊断上,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也没有放过。张大爷还记得一次即将进行的小手术,孙医生专门提醒他:“手术前三天,记得停用血栓通药物。你想想,这种活血的药物,如果手术时用了,血液容易流不止,风险太大。”张大爷深感这种提醒的重要性,“看,孙医生的提醒多细心,真的是为我的健康着想。”
(越秀区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摄影:齐晓晗)
国家卫健委在《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力争到2027年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覆盖,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确保基层医疗服务更为便捷和可及。到2030年,远程医疗和智慧化服务将逐步普及,为基层医疗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逐步增加了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口腔科、预防保健科等科室,并完善了检验科、放射科、心电图室和B超室等辅助科室建设。通过这些努力,中心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也进一步增强了居民对基层医疗的信任。
随着家庭医生制度的逐步推进,信任的建立已经成为基层医疗发展的关键所在。
正如孙医生所说:“家庭医生不仅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更是居民健康管理的守门人。”这一理念正在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每一个细节中得到实践与体现。
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场所,它还致力于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打破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脏、乱、差”的刻板印象。这些活动不仅涵盖了居民自我管理课程,还包括持续11年的“营养周”膳食PK大赛和慢性病知识竞赛等。中心投入大量资源,组织医护人员和专责人员来维系、招募和备课。
谢主任向谷河青年透露,这些活动并未依赖政府补助,而是由中心自筹资金并免费提供给居民。“我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因为这些活动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们不仅能帮助居民减重,改善血糖和代谢指标,还能减少他们的药物依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尽管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质量上取得了不小进展,基层医疗的提升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人力资源的短缺是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在中高级医师的储备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指出,尽管乡村医生数量持续增加,但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仍然存在明显不足。全国基层医疗人才中的高级职称人才仅占总人数的5.1%,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也仅为33.8%。
职称晋升的天花板也进一步制约着人才留存。孙医生提到,“在二级以上的医院,中高级职称医生的比例约为25%,而我们中心只有15%。相较于大医院,基层医院的职业发展前景显得较为有限。”
此外,居民配合意识仍有待提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对就诊患者和社区重点人群建立信息化的健康档案,建档比例同样在机构考核指标中,但社区居民往往嫌麻烦、认为没必要。部分医护人员表示,“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求患者、通知患者,但应答率仍然较低。”尽管如此,中心并不能强求居民,但这些健康档案的建立是国家对基层医疗考核的重要部分。
为了应对人力资源不足和居民配合不力的问题,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应对措施。中心延长了服务时间至周六,并通过外包聘请影像医生。此外,为了方便老年居民就医,中心特别保留了现场挂号窗口,并有护士帮助他们完成手机支付。为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中心每月还组织全科医生到省人民医院进修,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越秀区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摄影:齐晓晗)
这些困境的破局,或许能从国外的基层医疗体系中获得启示。
以英国基层医院的GP(General Practitioner)制度为例,全科医生是基层健康的核心守门人。居民需先在GP处首诊,常规健康问题由其直接处理。若遇复杂病症,经评估并开具转诊单后,患者方可前往上级医院就诊并享受国家医疗保障报销。
在欧洲大陆,新的《欧洲健康数据空间条例》将于2025年正式生效,旨在为欧盟成员国构建电子健康数据的统一访问与使用框架。根据该条例,公民可在欧盟范围内便捷获取自身医疗记录;同时,经过匿名化或假名化处理的健康数据,将在严格遵循欧盟数据保护及网络安全标准的前提下,被用于医疗研究、技术创新、公共卫生防控及政策制定等领域。
尽管医疗任务量日益增加,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坚持在基层社区服务的一线,并在日常基层医疗项目之外,自费开展许多社区公益活动,例如“我的营养我做主”、“我的健康我管理”品牌,引进斯坦福大学慢病课程,开展营养膳食PK大赛、膝骨关节炎运动干预等项目,屡次获全国社区营养门诊示范中心称号。
张大爷在采访时兴奋地分享了他参与“营养周”活动时拍摄的照片,并表示这些活动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张大爷分享活动照片,摄影:黄敏琳)
正如谢主任所言,深化信任仍然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根据工作量动态调整编制,促进职称晋升的公平性,并在医保政策方面给予基层更多倾斜。”
2024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已提交《关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诊疗服务能力的建议》,建议包括推动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优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措施,这些建议已得到国家卫健委的答复。答复中提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已将“以基层为重点”作为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的首要方针。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共同推动政策的落实。
参考资料
人民网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5/0309/c1004-40434725.html
中国青年报https://zqb.cyol.com/html/2014-04/15/nw.D110000zgqnb_20140415_2-07.htm
广州越秀发布https://mp.weixin.qq.com/s/Ujmg7IkxBtLx_A9FuGyCUQ
卫健委https://www.nhc.gov.cn/jws/c100073/202401/d6eea9a92d6149539ac7978ed05dac49.shtml
政府网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3/content_7013163.htm
人民日报https://paper.people.com.cn/rmrb/pc/content/202504/09/content_30066691.html
健康广东https://mp.weixin.qq.com/s/6vGIZm2tX-HzHyIFXAq-uw
排版 | 李文睿
编辑 | 李文睿
初审 | 毛万熙
复审 | 钟智锦
终审 | 郑军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