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及奥睿科(ORICO)这个品牌,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或许停留在移动电源、扩展坞等数码配件领域。然而近两年,这家曾深耕数码外设行业的品牌正悄然拓展业务版图—开始在存储领域“排兵布阵”,推出包括闪存盘、固态硬盘(SSD)、NAS存储设备及内存条在内的多个存储类产品。我们曾对奥睿科闪存盘和固态硬盘进行过深度评测,其通过采用业内头部品牌原厂颗粒与主控方案,让产品拥有不错的性能。看得出来,奥睿科在存储领域的技术积累已初具规模。如今,奥睿科又通过推出DDR5驰刃内存条入局PC内存市场。那么,该内存的性能和稳定性能否媲美传统专业内存品牌?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测,看看奥睿科在内存这条赛道上能否交出满意答卷。

产品参数
容量:16GB×2
内存电压:DDR5 400@1.4V
默认时序:32-39-39-102@DDR5 6400
质保时间:终身质保
马甲材质:铝合金
尺寸大小:137mm×45mm×18mm
参考价格:719元
奥睿科DDR5驰刃内存条提供了多个版本可选。首先,它拥有ARGB灯效版和无光版,其中ARGB灯效版采用了8颗ARGB LED灯珠,使用导光条让灯效看上去更加均匀,发光也比较柔和、透亮。同时,灯效支持与华硕、微星以及技嘉这类主流主板品牌的灯效系统同步,方便用户打造统一联动的灯效。ARGB灯效版和无光版存在一定的价格差别,我们以同样为驰刃DDR5 6400 32GB版(16GB×2)的规格举例,ARGB灯效版售价为799元,无光版的售价为719元,价格差距为80元。这两者除了灯效差别外,其他参数完全相同。
▲奥睿科驰刃系列DDR5 6400内存提供了带ARGB灯效版本,16GB×2版本的价格为799元。
其次,奥睿科DDR5驰刃内存条还提供了DDR5 6000~DDR5 7200可选,其中,无光版目前仅提供DDR5 6000和DDR5 6400两个版本。ARGB版则提供了DDR5 6000、DDR5 6400以及DDR5 7200三个版本。我们本次体验的是奥睿科驰刃DDR5 6400内存。
▲奥睿科驰刃系列DDR5 6400内存灯效版(上)和非灯效版(下)采用的是不同的电源管理芯片
作为一款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内存,奥睿科驰刃DDR5 6400配有散热马甲,其两片铝合金材质的散热马甲厚度达到了1.5mm,是很多普通散热片厚度的3倍。同时,内部配合3.0W/(m·K)高导热系数的工业导热硅胶,可让马甲的散热效率提升20%。内存PCB双面都配备有导热硅胶,紧贴散热片、PCB和颗粒,能帮助内存在执行高负载任务时快速带走热量,确保内存的稳定性,不会因为过热而导致降频。
▲灯效版可与主流主板的灯效系统实现联动
奥睿科驰刃DDR5 6400灯效和非灯效版本的尺寸都是一样的,均为137mm×45mm×18mm,45mm的高度拥有不错的兼容性,相比市面上部分同级产品大多在46mm及以上高度,能够避免用户在搭配旗舰级双塔风冷散热器时出现兼容性问题。
▲ 灯效和非灯效的散热马甲的高度均为38.6mm
在DIY硬件产品中,主板、内存和显卡这类产品的PCB设计其实是比较关键的,它犹如高楼大厦的地基一般重要。作为电子元件的物理载体与信号传输枢纽,PCB的层叠结构设计直接决定了该产品的电气性能。具体而言,如果使用了多层PCB结构,并通过精密的接地层与电源层分布,可拥有更好的电磁屏蔽性能,有效抑制高频信号间的串扰现象;同时,内部信号层能够明显缩短关键传输路径,通过优化阻抗控制与信号回流设计,为内存总线等高速接口提供更纯净的传输环境。这种物理层级的优化直接转化为实际应用中的性能提升,不仅使内存在超频状态下保持更稳定的时序表现,更能借助多层PCB的阻抗控制能力降低信号反射,从而为极限超频提供更可靠的电气环境。
另外,奥睿科驰刃DDR5 6400内存还采用了全新PMIC电源管理芯片,并且该芯片不锁电压,可以让内存与主板协同工作,自动调节电压以释放在高速率下的性能。该芯片作为内存模块的数字电源管家,它主要有三项功能:首先,通过内置多相供电调节引擎可实现纳秒级动态电压校准,相较传统模拟方案电压响应速度提升更快,为高频场景提供更好的稳压保障;其次,它集成多重防护机制,包含过压保护、欠压补偿、过流熔断、过热降频、静电屏蔽及浪涌抑制,实现电气安全屏障;最后,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对供电进行优化,使内存在超频或AI运算等高负载场景下,仍能维持良好的电压波动精度,避免因供电波动引发的系统蓝屏或硬件损伤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奥睿科驰刃DDR5 6400内存的灯效版与非灯效版在电源管理方案上采用了差异化配置:前者搭载具备RGB控制功能的“FY1”智能PMIC,后者则采用“A20K2C”型号,通过简化供电路径实现更高能效比。
我们本次测试的奥睿科驰刃DDR5 6400内存采用双条套装设计,单条16GB,每条内存均搭载单面8颗颗粒,根据奥睿科官方描述,其颗粒来自SK海力士。为确保跨平台兼容性,奥睿科还在AMD/Intel两大CPU厂商及华硕、技嘉等主流主板厂商的平台上进行了兼容性测试,实现全平台稳定适配。同时,该套装完整支持英特尔XMP 3.0与AMD EXPO内存超频技术,用户仅需在BIOS界面启用对应功能,即可自动加载优化后的速率时序参数,轻松解锁DDR5 6400高速率运行状态。
▲奥睿科驰刃DDR5 6400内存采用的是SK海力士颗粒
时序参数方面,该内存在DDR5 6400高速率下保持CL32-39-39-102的低延迟,工作电压稳定在1.4V,实现了高性能与能效的平衡。理论上,用户只需在主板BIOS中载入这套XMP配置,保存重启,就能让内存一键超频到DDR5 6400。为验证其实际表现,我们特别搭建了旗舰级硬件平台:采用英特尔酷睿i9-14900K处理器搭配ROG MAXIMUS Z790 DARK HERO主板,通过基准测试与压力验证,全面考察这套内存套装在高端配置下的运行稳定性与超频潜力。
▲使用时,须在主板中开启XMP功能,否则会以DDR5 4800速率运行。
▲开启XMP后就能让内存自动达到DDR5 6400速率
▲CPU-Z检测到内存的信息:采用SK海力士颗粒、支持AMD EXPO和英特尔XMP 3.0自动超频技术、时序为CL32-39-39-102以及1.4V默认电压。
测试平台一览
主板:ROG MAXIMUS Z790 DARK HERO
处理器:酷睿i9-14900K
内存:奥睿科驰刃DDR5 6400 16GB×2
硬盘:奥睿科Ice Armor冰甲1TB
显卡:处理器核显
电源:安耐美REVOLUTION D.F.X 1650W
操作系统:Windows 11
在内存速率适配性方面,AMD与Intel平台呈现出不同的技术分野。对于锐龙处理器平台而言,DDR5 6000的速率就能达到性能甜点—其物理速率与AMD内存控制器实现同步,从而实现最佳效率。然而在英特尔平台,得益于GEAR2内存分频模式的加持,12代酷睿及后续处理器可支持最高达DDR5 9066的内存速率,这使得高频内存成为解锁性能的关键钥匙。
我们本次测试验证了这一技术特性:在酷睿i9-14900K+ROG MAXIMUS Z790 DARK HERO的测试平台上,奥睿科驰刃DDR5 6400内存发挥出了高速率带来的高性能。当运行在DDR5 6400速率时,其AIDA64 7.65基准测试成绩全面领先我们以往测试过的普通DDR5 6000内存:内存读取带宽突破100000MB/s,达到101284MB/s,普通DDR5 6400内存的读取带宽大多只在95000MB/s以内。写入带宽则达到87212MB/s,复制带宽为90387MB/s。另外,在默认时序下,该内存的实际内存访问延迟仅64.0ns,发挥出了其应有的水平,同时也印证了高频内存对内存延迟的补偿效应。
▲在DDR5 6400速率下,其AIDA64 7.65基准测试成绩的内存读取带宽达到101284MB/s、写入带宽达到87212MB/s、复制带宽为90387MB/s以及64.0ns内存访问延迟。
这种性能提升在PerformanceTest内存专项测试中更为直观:DDR5 6400配置斩获4271分,成绩超越全球99%的内存产品。深入分析可见,内存性能并非由单一时序参数决定,而是内存工作速率、内存控制器效率以及总线带宽等多维度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英特尔平台的高带宽架构下,适当放宽时序可以换取更高运行速率,反而能通过提升数据传输吞吐量来优化整体系统响应,这正是DDR5 6400配置展现性能优势的核心逻辑。
▲在PerformanceTest内存专项测试中该内存获得4271分
此外,在《鲁大师》的基准测试中,奥睿科驰刃DDR5 6400内存的性能表现印证了高速率内存的价值:当运行在DDR5 6400速率时,其内存专项测试得分达到359354分,与以往测试的高性能DDR5 6400内存相当。内存性能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处理器与整机性能的全面进阶—在酷睿i9-14900K处理器测试中,DDR5 6400配置下处理器得分拿到了1335450分,整机综合性能评分也达到了2461671分。
▲在《鲁大师》中的内存专项测试得分达到359354分
这种性能关联性源于如今处理器和内存之间的协同机制:内存带宽作为处理器与存储系统间的数据通道,其传输速率直接影响着处理器核心的运算效率。当内存子系统能够以更高速度输送待处理数据时,处理器核心无须频繁等待数据反馈,从而保持更高的运算吞吐量,这种协同效应在高速率内存配置下尤为明显。
在接下来的AIDA64内存稳定性测试中,奥睿科驰刃DDR5 6400内存展现出出色的可靠性。在持续60分钟的高强度烤机测试中,该内存全程稳定运行于DDR5 6400高速率状态,未出现任何错误提示或性能波动,顺利通过压力验证。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在纯被动散热架构下(未加装辅助风冷装置),该内存也展现出优异的温控表现。
▲使用AIDA64的System Stability Test对内存进行一小时满载测试时非常稳定
从测试来看,在28℃的环境温度中,经持续60分钟烤机测试,通过AIDA64监控到的内存温度,这两条内存颗粒的最高温度分别提升至55℃(外侧)和60℃(内侧),也就是温升分别为27K和32K。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温度不一致的情况呢?我们猜测有两种情况,首先是因为受双通道配置中内存插槽位物理间距限制,其中一条内存的板载散热片与相邻内存间隔较近,因此导致这条内存的最高温度略高于另一条内存。其次是靠内侧的内存距离处理器比较近,处理器的发热也会让旁边的内存温度高于外侧内存。
▲对两条内存进行满载测试时的最高温度分别为55℃和60℃(室温28℃),温升分别为27K和32K,即使在较高的室温环境中进行满载测试也依旧保持稳定。
实测数据显示,在DDR5 6400高速率运行状态下,全程未触发降频保护机制,验证了其被动散热系统的可靠性。这种温控表现优于同类产品平均值,充分体现奥睿科驰刃DDR5 6400在紧凑空间内的高效热管理能力。综合来看,奥睿科驰刃DDR5 6400内存即使在较高的室温环境下,通过持续高负载测试也能表现出优秀的热稳定性。其散热系统设计有效平衡了高速率运行与温度控制,为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充分满足游戏玩家、AIGC等用户群体对内存性能与可靠性的双重需求。
▲靠内侧的内存外部散热马甲最高温度为57.1℃,与内部颗粒的温差较小,说明散热马甲的导热效率很高。
在内存超频潜力测试环节,奥睿科驰刃DDR5 6400内存拥有一定的性能提升空间。通过简单调校,我们仅需将内存的VDD/VDDQ核心电压提升至1.55V,并适度放宽时序参数至CL40-48-48-128,即成功实现DDR5 7200的超频测试。这一速率在AIDA64 Cache&Memory Benchmark基准测试中得到充分验证:内存读取带宽从101284MB/s提高至108230MB/s,写入带宽从87212MB/s提升至92885MB/s,复制带宽从90387MB/s增至97136MB/s,只有内存访问延迟从64ns略微提升至66.1ns,整体的系统响应速度获得全方位提升。
▲只需将电压提高到1.55V、内存延迟放宽到CL40-48-48-128,就能将其提升到DDR5 7200速率。
▲将内存超频到DDR5 7200后,在AIDA64 Cache&Memory Benchmark基准测试中内存读取带宽从101284MB/s提高至108230MB/s,写入带宽从87212MB/s提升至92885MB/s,复制带宽从90387MB/s增至97136MB/s,只有内存访问延迟从64ns略微提升至66.1ns。
在PerformanceTest内存专项测试中,超频后的内存得分从4271分提升至4355分,较DDR5 6400标准速率提升约2%。这种性能增幅在《鲁大师》综合测试中更为明显:内存专项得分从359354分飙升至387619分,增幅约8%。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内存性能的质变直接带动处理器与整机性能的连锁提升—在DDR5 7200配置下,酷睿i9-14900K处理器的《鲁大师》处理器得分从1335450分增至1404912分,整机综合性能评分更从2461671分提升至2551154分。
▲在PerformanceTest内存专项测试中,超频后的内存得分从4271分提升至4355分。
▲ 在《鲁大师》综合测试中,内存专项得分从359354分飙升至387619分,增幅约8%。同时也带动了整体性能的提升:让酷睿i9-14900K处理器的得分从1335450分增至1404912分,整机综合性能评分从2461671分提升至2551154分。
这种性能提升说明了高速率内存对如今的整机影响比较大:当内存带宽突破一定阈值后,处理器核心能够获得更充沛的数据供给,指令级并行能力得到充分释放,最终转化为可量化的性能提升。测试数据也清晰展现,哪怕内存速率提升不到1000MT/s,系统综合性能也能获得2%左右的相应提高,这种协同提升在高性能PC中带来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奥睿科驰刃DDR5 6400内存在基准测试中展现出出色的性能表现,在标称DDR5 6400速率下凭借CL32时序配置实现更低的延迟表现,在默认设置下即展现出超越多数同级产品的性能优势,这样的性能在依赖内存的应用场景中表现尤为突出。同时,尽管在极限超频下该内存与采用特挑颗粒的顶尖竞品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通过优化电压参数仍可稳定运行在DDR5 7200速率(时序放宽至CL40),可实现约2%的综合性能提升,为整机性能带来可感知的增强效果。另外,结合其采用SK海力士颗粒的用料保障、极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以及品牌承诺的终身质保服务,该产品在中端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特别适用于不追求极限超频体验,但注重系统稳定性与成本效益的AMD锐龙平台及英特尔酷睿系列处理器用户,堪称主流装机场景下的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MCer请注意,由于微信公众号调整了推荐机制,如果你发现最近很难刷到Microcomputer(微型计算机)公众账号推送的文章,但是又不想错过微机的精彩评测内容,可以动动小手指把Microcomputer设置成星标公众账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