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重大的不仅是全球航天市场(预计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全球航天市场规模将超过每年一万亿英镑),也关乎瑞典航天局(Esrange)太空港的未来。该太空港由瑞典航天公司(SSC)运营,位于铁矿小镇基律纳附近,占地面积相当于伦敦的三倍。
该设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用于亚轨道火箭发射,两年前正式升级为太空港,并致力于成为小型卫星的枢纽。
尽管安多亚(Andoya)凭借3月份的试射取得了领先优势,但瑞典航天公司首席执行官夏洛塔·桑德(Charlotta Sund)表示,瑞典太空港“正稳步推进”其轨道发射计划,预计将“在几年内投入运营”。
预计今年晚些时候,该太空港将进行“忒弥斯”(Themis)计划的首次跳跃测试,这是欧洲研发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尝试。弹跳测试——低空垂直起降试飞——代表着任何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发的关键阶段,因为它使工程师能够评估可重复使用发动机的性能和火箭的着陆能力。
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商业利益的争论,也是一个安全问题。“我认为欧洲公民没有意识到我们对卫星的依赖程度,”欧洲航天局战略与机构发射负责人露西亚·利纳雷斯说道。“情况从‘我拿着手机,现在就给你打电话’变成了‘我需要下地铁找路,所以我用一个同样依赖卫星的导航应用程序’。”
去年,美国向轨道发射了145枚火箭,而欧洲总共只发射了3枚。随着获取星链(Starlink)等关键美国太空服务变得越来越困难,国内能力的匮乏已被视为一个严重的战略弱点。
利纳雷斯表示:“我认为,在当前瞬息万变、充满未知数的政治环境下,每个国家都希望保持韧性。事实上,这种对独立的渴望甚至有所增强。”
最近,瑞典方面在与挪威的争端中采取了更为缓和的语气。瑞典欧洲事务大臣杰西卡·罗森克兰茨表示,瑞典政府希望找到一个“能够保障挪威和瑞典安全的良好合作解决方案”。
桑德保证,挪威人无需担心火箭发射失败,并表示所有发射都将“以高质量、安全和正确的方式进行”。
然而,随着北约推动欧洲首次轨道发射的“积极时间表”,这场太空发射场之争显然是一场对欧洲其他国家具有重大影响的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