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见「破圈」的星火——当 AI 走进校园课堂,孩童的好奇心正一点点拓宽知识的边界,科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工具;
我们看见「解题」的智慧——面对文明存续的难题,行业大家以科技为钥,在创新的思路里寻找答案,让困境成为探索的起点;
我们看见「连接」的温度——当学界专家与大众借短视频对话,知识孤岛连成大陆,每一份理解都在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腾讯新闻 始终关注科技与公益的交融,用精品内容记录这些联结的瞬间,让科技向善的信念在时代浪潮中传递,推动每一份善意汇聚成改变社会的力量。
《中小学AI第一课》
智启校园:AI教育普及进行时
当 AI 正式走入中小学课堂,不同学段的课程设计是否贴合成长规律?面对这场教育新变革,老师与家长该如何做好准备?腾讯新闻特别策划《中小学的 AI 第一课》,邀请一线从业者拆解 AI 教育落地的种种课题——从孩童口中 “AI 能否替代人类” 的天真提问,到家长心中 “AI 课对升学就业有何影响” 的深沉考量,以及AI教育如何普惠到乡村教育,我们始终站在解答疑问的前沿,为这场普及之路扫清迷雾。
在这个策划里,你可以看到——清华附中海淀区人工智能实验班的初中生们,正用程序思维课上的知识探索世界:他们借助腾讯元宝等 AI 工具,对照检索资料与关联文献,让学习效率与自主探究能力同步跃升。
也可以看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的老师们,主动加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究中心的培训。他们期待在小学阶段就让孩子触摸 AI 的温度,感受技术魅力,在心底播下科学的种子。
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张钹,也通过这个契机,直接点明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核心:既要让孩子理解AI的现状与未来,更要守护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最终掌握合理运用 AI 的能力。
腾讯新闻始终助力前沿科学以鲜活姿态融入基础教育。当 AI 课从演示走向实操,以思维培养替代代码填鸭,那些被点燃的内生探索欲,终将孕育出数字文明的合格驾驭者——这正是 AI 教育扎根校园,普惠乡村教育的深层意义。
《向未来发问》
聚焦生存困惑,探寻未来解法
世界气象组织已证实,2024 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 1.55℃。夏季奥运会、世界杯、马拉松等户外运动赛事,会因极端高温被迫按下暂停键吗?当气候危机来临,人类社会能否找到新的破局之法?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食品的功能性需求愈发凸显,低糖、植物基、适老健康食品成为市场热点。可配料表越长、添加剂种类越多,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健康等级就越低吗?针对公众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深切关切,研究学者们又能给出哪些建设性意见?
腾讯新闻联合科普中国发起《向未来发问》特别策划,聚焦人类当下的生存困惑,邀请行业专家共探未来式解法。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科援引相关报告指出,若全球变暖持续,到 2085 年,西欧以外的北半球城市中,仅 8 座城市的气候适合举办夏季奥运会。而在食品领域,陈君石院士为大家解码被误解的食品配料表,建议将对添加剂种类的关注转移到总剂量上。那些 “0 添加”“土法制作” 等标识,并非食品健康的 “免死金牌”,相反,其背后潜藏着诸多陷阱与风险。
腾讯新闻致力于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公众能理解的行动指南,破解 “方案在纸面、灾害在眼前” 的困境。用 “未来式解法” 打破灾难叙事,引导公众从被动承受转向主动共建,重塑集体行动的信心 —— 这正是腾讯新闻深耕科学传播的初心所在。
企鹅科普视频大赛:
科普无界,用镜头构建你的科学主场
哪吒重塑金身为何选藕粉而非泥土?太空之中如何扑灭燃烧的火焰?宇宙最小的恒星藏在何处?以细胞为 “墨水” 能否打印人体器官?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问题,并非科幻桥段,而是直指科学研究最前沿的科普选题。
6月6日,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腾讯 SSV)与腾讯新闻联合主办、“科普中国” 担任战略合作伙伴的 “企鹅科普视频大赛” 正式启幕。赛事创新采用 “科学家主导选题 + 跨界共创” 模式,着力构建 “科学家 — 创作者 — 公众” 三位一体的科学传播新范式。
“科学传播是提升国民科学素质之必由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表示,此次企鹅科普视频大赛搭建起科学家与创作者的协作平台,推动前沿科学家与公众对话,将量子计算、基因编辑、脑科学等尖端成果转化为影像叙事,既展现中国科研的硬实力,又传递基础研究的人文价值,尽显 “科技之美”,满足公众对深度科普的内容需求。
在腾讯新闻看来,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孤立的奔跑,而是与社会发展、公众需求紧密相连的共生之旅。从让 AI 教育走进校园,播撒科学的种子;到聚焦生存困惑,用前沿知识指引行动方向;再到搭建科普共创平台,让科技之美触手可及,腾讯新闻始终以科技公益为纽带,将技术的力量转化为温暖社会的能量。同时,这一路的探索与实践,腾讯新闻也都在诠释着 “科技向善” 的深层内涵——让科技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也是公益实践更多可能性的追光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