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张佳歆
深圳与榕江,相隔近千公里,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紧紧相连。
2025年6月24日,贵州省榕江县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街道沦为河道,10.3万人受灾,5.1万人被迫转移,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
灾情发生后,一支以深圳退役军人为主的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在48小时内筹集价值约102万元的救灾物资火速送往灾区,为灾区群众送上温暖。
退役不褪色,兵心永不改。这场跨越山河的疾速驰援,勾勒出新时代军民同心、军地合力的图景,是对“政府主导、平台联动、企业参与”应急救援的一次有力实践。
灾情就是命令,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统筹调度多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投入救灾工作中;南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第一时间召开军地联合会议,积极联系辖区内多家拥军企业,通过多次召开紧急会议迅速集结救援物资,将物资冒雨送往榕江。在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的统筹调度下,这股救援力量成为救灾防线的重要部分之一。
退役军人赤诚奉献的精神,在一次次抢险救灾中闪耀。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积石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230名退役军人志愿者奔赴震中协助开展救援工作,进行人员搜救、道路清理、临时安置点搭建等任务;2024年台风“摩羯”登陆海南时,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调度超过2750名退役军人志愿者与当地相关部门协同开展防汛救灾工作,深入村镇,协助转移受灾群众2212人,清理617处路障等,期间退役军人志愿者顶着暴雨徒步转运重伤幼儿。这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作风,彰显了退役军人在应急救援中的核心竞争力。
队员们被汗水浸透的身影,正是退役军人勇担使命的真实写照。这不仅是军队优良传统的传承,更是在一次次急难险重任务中不断探索创新,推动退役军人救援力量更加专业化、组织化和高效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多方协作的社会责任是形成强大救援力量的有力保证。2025年1月西藏定日地震中,黑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和日喀则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动协作,协调哈尔滨医药企业筹集到价值10万余元的退热抗炎镇痛药,通过志愿服务专车跨越5000公里送往地震灾区。
当“橄榄绿”融入“志愿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退役军人“若有战、召必回”的使命担当,更是全社会乃至整个民族面对天灾时展现出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合力用高效的行动践行着使命。这种军民同心、多方协作的力量,在国家应急救援行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补充角色,有效增强了国家整体的应急救援能力。当更多城市、更多企业、更多公民加入这种源自军旅、扎根社会的救援力量,中华大地上将筑起一道任何洪水都冲不垮的精神堤坝。
各位战友
2025年《中国退役军人》杂志
已开启订阅通道
↓↓↓
文章来源:中国退役军人(ID:zgtyjr)。转载需注明来自“中国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否则视为侵权。
值班编辑:冯静蕾(实习)
值班主编:刘 学 杨 轩
监 审:倪光辉 刘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