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政府的强硬政策下,印度总理莫迪终于有所醒悟,但显然还没有完全清醒。最近,印度媒体报道了莫迪将出席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这次访问标志着自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以来,莫迪首次访问中国。上一次莫迪访华,还是在2018年,他曾前往武汉与中国领导人举行非正式会晤。
那么,莫迪此行的背景到底是什么呢?美国与印度的经贸关系已经降到了冰点。就在8月6日,特朗普正式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以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的出口商品征收额外25%的关税。这项新关税与之前美国对印度征收的25%关税相叠加,使得印度整体面临50%的关税,这个税率几乎是美国对所有国家征收的最高标准,仅有巴西也享有同样待遇。因此,莫迪被迫靠近中国,试图重新调整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位置,换句话说,这是美国逼迫的结果。
不过,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莫迪这次访问中国虽然会待两天,但并没有延长行程,去参加中国举行的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庆典和93阅兵。这一行为透露出印度复杂的外交情绪,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波及全球,除了中国与美国进行激烈博弈,许多国家已与美国签订了贸易协议,例如英国、欧盟、日韩等。印度起初也坚决抵制美国的经济霸权,但在特朗普的高关税压迫下,美国对印度出口的640亿美元商品加征了50%的关税,这直接重创了印度的纺织、电子和机械行业。50%的关税对于印度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因为印度的出口商品附加值本就不高,这样一来,印度的商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几乎消失殆尽。
面对这种情况,印度除了努力开辟新市场外,还需要找到供应链的替代方案,而中国作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超过1360亿美元),自然成为了印度的理想选择。然而,过去由于印度的“大国梦”,两国关系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例如,印度已经连续5年未发放普通旅游签证给中国公民,直到今年7月才恢复签证发放。因此,莫迪要想与中国恢复更紧密的合作,就必须放下高姿态。此次上合组织峰会无疑是一个合适的机会。
有分析认为,莫迪此行的议题可能会聚焦于推动“去美元化”合作,探索与金砖国家的本币结算,以减轻美元流动性压力,并寻求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合作,放宽对中国企业的各种限制,以换取中国在产业链上的支持。此外,印度还是2026年金砖国家的轮值主席国,莫迪希望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争取中方对其主导金砖议程的支持,同时借助这一多边平台展示印度在“全球南方”的领导力。
然而,莫迪的“大国梦”依然没有熄灭。虽然他逐渐意识到,要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大的影响力,不能仅仅依赖美国,与中国携手合作才是更加理性和现实的道路。尽管如此,莫迪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外交”。作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印度在国际事务中始终试图保持战略自主。在过去的外交政策中,莫迪奉行的是“多极外交”,力图在美西方与中国之间寻找到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因此,尽管与美国的关系趋于冷淡,莫迪也不可能完全倒向中国,这也是他未参加中国93阅兵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参加93阅兵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在2020年边境冲突之后,莫迪激起了印度国内的强烈反华情绪,虽然这波情绪有助于巩固他的政治地位,但也使得他在外交上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在2025年印巴空战后,莫迪将巴基斯坦的战斗力归结为“全靠中国武器”,进一步强化了反华情绪。对莫迪来说,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一旦被激发,很难在短时间内平息,因此他担心若参加93阅兵,可能会被反对党借机炒作,指责他对中国过于软弱,从而动摇他在印度国内的支持。
莫迪的外交手腕其实并不陌生,印度这些年一直在高调宣传其“大国梦”,而这次访华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印度的战略利益。短期内,若中印能够达成一些经济合作,双方无疑可以从中受益,比如印度农产品出口中国,或者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制造业,这些都是各取所需的合作模式。然而,从长远来看,印度对中国的防备心理依然存在,如果印度不能彻底解决其对中国的战略疑虑,莫迪的“借中抗美”策略只能算是权宜之计。如果美国调整关税政策,莫迪说不定会重新投向美国的怀抱。
总的来说,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和极端关税政策,客观上为中印两国创造了一个“危机合作”的新机会。莫迪愿意来中国谈判,至少证明他意识到了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未来,双方是否能够将这种战术性接近转化为战略性的信任,一方面取决于中国的智慧和策略,另一方面,也看莫迪是否能真正清醒,放下某些过于理想化的政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