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保险,作为守护民生福祉、优化社会风险结构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并非单一主体的“独角戏”。在近日“构建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国际研讨会”上,多位与会嘉宾认为,唯有将政府的引导力、商业的创新力与科技的驱动力深度融合,才能破解普惠保险“覆盖面窄、成本高、可持续性弱”的难题,真正实现“普”与“惠”的平衡。
政府力为行业突破瓶颈、夯实基础提供关键支撑,在营造政策环境、搭建合作框架中具有核心作用。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朱焕忠介绍,作为全国唯一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市十年累计推出超300个保险创新产品,且多为普惠型,其核心是地方各级政府“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的意识强烈,如“天一甬宁保”,参保率曾达50%。小鲸向海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孟繁锦指出,商业机构在推进普惠保险时,常面临医院理赔限制、职业类别混乱等“硬骨头”,而这些恰恰需要政府出面协调破解,为商业力的发挥扫清障碍。元保集团副总裁兼总精算师张利凯认为,医保局等官方机构的背书,能有效降低公众对普惠保险的信任成本,这种“软实力”支持往往比直接补贴更具长效价值。
商业力凭借市场化运作与产品创新,让普惠服务真正触达需求群体,从行业实践来看,头部险企与创新机构已探索出多元路径。平安产险团体客户部总经理许乐扬介绍,平安产险已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将小微企业保险、农业保险纳入考核体系,以“自上而下”的机制保障普惠战略落地。中国太保寿险普惠保险部资深经理李剑介绍,中国太保寿险制定了普惠保险专项规划,推出了 “丽人保”、“家安芯”、“守护记忆”、惠民保等创新型产品,2024年普惠保险服务覆盖近2亿人次,用精准产品和服务覆盖老年、农民、儿童、新市民、残疾人、慢病等普惠客群的民生保障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力的核心在于“可持续”。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提出,可借鉴尤努斯小额信贷经验(该模式以无抵押小额贷款为核心业务,主要服务贫困人群特别是农村贫困妇女群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公益+商业”模式。张利凯认为,普惠保险需遵循风险分级定价规律,避免“老少同价”“带病同价”,唯有确保参与方盈利,才能避免行业陷入“公益依赖”的困境。
科技力通过降本、提效、扩面,助力破解行业“不可能三角”难题。平安产险通过二维码投保简化流程,持续扩大小微群体覆盖面。在互联网领域,元保集团通过互联网触达脉冲式需求,用大数据优化风险管理,AI客服降低运营成本。在农村市场,小鲸向海搭建小程序、部署AI,提升服务精准度。正如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国家风险治理保险服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晓林判断:当前普惠保险已进入“科技驱动”的新阶段,无人机查勘、物联网风控、大数据定价等技术,不仅能降低商业机构的运营成本,还能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为产品创新提供支撑。
当然,三者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行业仍需直面“死亡螺旋”“不可能三角”等现实挑战,普惠保险发展平衡难题需要政府力、商业力、科技力进一步协同破局。当政府力、商业力、科技力形成“1+1+1>3”的合力,普惠保险将不再是“小众福利”,而是覆盖全民、适配多元需求的“新型基础设施”,真正成为守护民生、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