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计算机还没普及,博客帖子的内容又动辄成千上万字,撰写和浏览的群体都是高年龄、高学历、高收入的“三高群体”,没个三高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玩博客的。此后,新浪博客和天涯网、博客中国等论坛平台发展火热。但曹总并未止步于此。经验丰富的他借鉴了推特的模式,琢磨起了中国版“Twitter”。
一不做二不休,既然下定决心那就专注到底。那一阵子,新浪将重心全部放在了这个“微博”项目上,可谓三军用命,势不可挡。
2009年,微博上线。微博,也就是微型博客,它对标的就是推特,将发言字数限制在了140个字符以内。这意味着用户的表达门槛降低了,随便写几句话也能得到浏览和评论。
同时阅读时间也降低了,点击量阅读量相比博客呈几何级暴涨。用户们都说微博是照搬推特,但实际上微博没有完全模仿,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微博学的是Twitter的机制、产品形式,但是比Twitter更早推出移动客户端,而且微博一开始就支持视频,Twitter在很多年以后才开始支持视频。
这就是曹总的厉害之处,他对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预判非常精准,在10年代就明白了在座的各位今天肯定会刷短视频,大家以后肯定更注重使用轻薄便携的手机,所以决定使用移动客户端之后微博所有的功能都是先满足移动端,再迁移PC端,并且很早就投资了秒拍,把它当成重中之重来对待。
事实也确实如此,现在大街上刷着短视频的低头族用的可不都是手机嘛。
同时曹总自己也公开表示,短视频是新浪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和2015年相比,2016年微博短视频播放量增加了大约10倍。

表达成本低,阅读成本低,转赞评的互动体验更是让人欲罢不能,这可不比博客好多了。于是大量用户纷纷涌入微博。据新浪公布的数据,2010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就突破了千万大关。
用着用着,大家就发现,人人都能在微博上随时随地发布、阅览讯息,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则需要或多或少的时间去选题、采写和整理审核,新闻发布的速度和数量完全干不过微博,大家在微博这个平台上能吃到更多更新的瓜。渐渐地,微博颠覆了传统媒体行业,掀起了一场自媒体革命。
面对微博的冲击,传统媒体也不得不放下身段,纷纷入驻微博。从最初的观望到后来的主动出击,官媒央媒也开始在微博上大展拳脚,甚至与微博达成官方合作。类似“看春晚,打开微博微信摇一摇,赢大礼”的广告语你一定听过,因为截至2024年,微博已经连续十年与央视春晚达成深度合作了。
到这里微博的发展就一帆风顺了?不不不,自古以来好事多磨。2012年,隔壁企鹅厂新推出了微信,本来拥有QQ的他们品牌影响力就大,微信一出就门庭若市,微博的用户都被分走了。
其实当时曹总并没有急,虽然那段时间他到处吃闭门羹。微博上市路演的时候,曹总亲自下场,带着亲信走访了七八十个基金,开了七八十个会,可几乎没有一个基金下单。为什么呢?主要还是2014年这些基金已经有很多华人分析师或者投资经理了,这些人往往是微博早期忠实粉。
其中一个投资人看到曹总第一件事不是寒暄叙旧,说点客套话,而是直接开门见山,毫不避讳地表示质疑:“你们这个东西以前蛮好,现在我们不用了,不但我们不用,我的朋友也不用。那这个数字怎么来的?这个增长怎么来的?”曹总一时哑口无言。如今微博这阵势,那投资人见了恐怕肠子都得悔青了。
投资人不理解,但曹总心里可是门儿清的。微博最初的很多用户在一二线城市,尤其是高端用户。但在互联网人口红利结束时,再往下到三四五六线城市,还是有很多机会。所以曹总并没有被这些拒绝打击信心,反而更有信心了。
在曹总的带领下,新浪再创辉煌,2014年4月,微博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全球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体。

微信看起来是一个强劲的对手,但其实它跟微博不在一个赛道上。曹总对微博与微信的差异化定位做得很好,微信是私人社交,微博是公开社交媒体。这两种定位在市场同时存在,需求也同时存在。
带着这样差异化竞争的战略,曹总又对微博进行了优化,简单来说就是布局短视频、直播,以及加强垂直领域内容的拓展,争取三四线城市的年轻用户。
不得不佩服曹总的高瞻远瞩,让微博在生死关头不仅存活下来了,越活越滋润了。2017年4月17日,新浪微博上市三周年,微博的股价也比IPO时增长了近两倍,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年轻的百亿美元市值公司。2018年,微博股价从IPO时的17块,涨到51块,是原来的3倍。
值得一提的是,新浪创业的时候,四大门户都做了微博,四大门户也就是除了新浪之外还有大家熟识的腾讯、网易、搜狐。当时虽然新浪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但是差距不明显。
面对身后步步紧逼的对手,曹总凭借他的果断和坚决,迅速扩大了微博的社区规模。这就好比你买了某品牌全家桶,那么想要添置新家电的时候也会自然先考虑这个牌子,毕竟物联确实方便。新浪一顿操作猛如虎,缺什么功能尽快上什么功能,用户粘性就强了,那些对手也只能望洋兴叹宣告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