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新中国戏剧史上,反映长征题材的剧目不胜枚举,影响最大的是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歌剧《长征》、1954年总政话剧团演出的话剧《万水千山》和1977年中国话剧团演出的话剧《转折》。其中,歌剧《长征》是第一次在舞台上出现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曾轰动一时。1951年,24岁的于是之扮演毛主席时只有一句台词:“祝同志们成功”……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华北人民文工团随军入城。1950年元旦,华北人民文工团正式改建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它是一个包括歌剧、话剧、舞蹈、管弦乐、昆曲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性大剧院,俗称“老人艺”,院长是杨尚昆同志的夫人李伯钊。李伯钊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她一直想写一部歌颂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歌剧。1950年7月,李伯钊请了三个月的创作假,动笔写《长征》。许多好心的朋友劝李伯钊写话剧,说话剧比歌剧方便,限制性少些。但李伯钊舍不得那些红军歌——江西的兴国山歌、铜钱歌、竹片歌、砍柴歌……
《长征》的剧本,李伯钊前后写了十七遍。军事方面的问题,李伯钊请教最多的是聂荣臻、肖华、陈锡联、李涛。创作方面的事情,李伯钊向老舍和曹禺请教。“有时我索性把腹稿念给他们听,他们说 有点意思了 ,我心里就高兴,特别是大渡河一场,我不只一遍地背给他们听,他们都说: 成了 ,我才放心。”
李伯钊最先动笔的,是强渡大渡河一场戏。毛主席出现在十七勇士面前,只有一句台词:“祝同志们成功。”毛主席的形象,过去从未出现在舞台上。恰巧这时剧院正在演话剧《龙须沟》,饰演程疯子的于是之有一张剧照洗坏了,模糊不清,由于脑门上剃去了头发,前额很高,看过的人都说:“有点主席的样子。”于是,李伯钊指定于是之演毛主席。24岁的于是之“高高兴兴地接受下来”。李伯钊把毛主席给杨尚昆的信交给于是之,让于是之学写主席的字。此外,还创造条件,让于是之到中南海看一看主席。于是之在《演〈长征〉》一文中回忆:“其实我那次看毛主席,是冒充军乐队混进去的。西藏和平解放,班禅、达赖向毛主席献哈达。在这个过程中,每人献哈达时都是要奏乐的。偏巧当时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有一个军乐队,我是混在里头,装作一个提大鼓的人进去的。”
歌剧《长征》的演员阵容强大。北京人艺话剧队的不少演员参加了演出:英若诚、牛星丽、李翔、杨宝琮、沈默、胡浩、蓝荫海、金昭、李滨、尚梦初……《长征》的首席导演是焦菊隐。在大渡河一场戏中饰演十七勇士的蓝荫海回忆:“排练时,大家都对于是之扮演的毛泽东很好奇,专门等着于是之上场,看看他到底像不像。”
1951年8月,三幕九场歌剧《长征》在北京剧场公演。李伯钊作词、梁寒光作曲的《当红军》传唱至今:“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原标题:于是之让毛泽东形象第一次走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