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变数之中,进入中场后的在线教育企业,尤其 K12 在线教育企业,面对着更加凶猛惨烈的市场竞争,纷纷开始积极寻找所谓的「第二增长曲线」,试图通过扩科扩龄来延长自身的 LTV,转向全赛道发力。
全赛道便意味着更多元的产品、更广泛的技术。从产品端论,本就扎根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的企业在迅猛发展,许多 K12 头部在线教育机构甚至是互联网巨头也嗅到了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的高成长空间,纷纷扩科扩龄。
不论是内部孵化还是外部收购,沿着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扩科扩龄路径前进的机构,旗下不同品类之间可互相导流,将降低产品的流量成本,通过将用户价值最大化,企业也能借规模效应,将获客成本压低,随之增强企业的边际收入。
甚至可做个大胆预测,即使利润仍主要来自于 K12 业务,未来在线教育巨头机构中素质教育或职业教育业务占比会超过 50%,K12 阶段的业务占比反而相对较小,第二增长曲线将跃居为主营业务,头部在线教育机构将成为教育产业全链条的教育服务集团。
而深入分析,对在线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原赛道选手,政策红利之下,虽短期利好,长期来看恐有利空。毕竟,面对政策监管,如猿辅导、作业帮等在线 K12 巨头不会甘心等死,而当一家机构爆发出求生欲望时,较之在线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机构,它们拥有更强的资本蓄积和人力供给乃至触达渠道。当在线 K12 巨头加速扩科,将学科教育权重放低,加码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在线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的赛道将更加拥挤。届时面对体量更大的巨头挤压,原有的在线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空间恐被挤压,营收增速下降。而一旦赛道拥挤,更多选手入局,且背后资方搅局,盈利将更加困难,资金储备少的将率先出局。
而从技术端论,对在线教育来说,当猛拼广告的时代落幕,企业将主动或被动地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自身内部的体系建设和效率打造上。而只有技术才能帮助企业真正实现降本增效,撬动业务效率,在各个业务中发挥出重要的杠杆作用。
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产品和技术就等于忽略了未来。如果说在线教育的上半场像是一场「流量竞争」,比拼的是谁跑得更快。那么,进入中场的在线教育则更像是一场「产品竞争」和「技术竞争」,更需要比拼谁跑得更稳。前期的「流量大战」更像是在线教育商业化的起点。但能够让在线教育进一步突围的只有在成熟稳定技术支撑下的优秀在线教育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