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2025年第4期目录与摘要

   2025-07-25 kongyu800
核心提示:《历史研究》为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刊,创刊于1954年,是党中央决定创办的全国性史学刊物。毛泽东同志亲自确定“百家争鸣”的办刊方
图片


ntent="t" style="font-size:18px;outline:0px;text-indent:34px;visibility:visible">《历史研究》为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刊,创刊于1954年,是党中央决定创办的全国性史学刊物。毛泽东同志亲自确定“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郭沫若同志出任首届编委会召集人。创刊70余年来,《历史研究》获得“ntent="t" style="font-size:18px;outline:0px;text-indent:34px;visibility:visible">”“国家期刊奖”“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百强报刊”等荣誉和称号,为推动中国史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史学界的一面旗帜。


ntent="t" style="outline:0px">目    录


图片

图片


ntent="t" style="outline:0px">内容摘要



ntent="t" style="outline:0px">·文明史研究·


汉文“大西洋”名称来源考论

刘迎胜(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浙江大学中西书院教授)


  要:现代汉语中的“大西洋”并非直接译自国际通行称谓the Atlantic Ocean。13—17世纪,亚洲大陆多语种文献中记录的“脱必察”骏马,汉译“大西马”,表明元代疆域拓展促成交通网络延伸,时人以“大西”指代比传统西域更西的地域。明中期后,由于欧洲传教士东来,“大西”使用更为频繁,明代中国人将“大西”滨邻的海域称为“大西洋”,进而与欧洲以西之大洋Atlantic实现概念对接,成为其译名。故“大西洋”得名于“大西”,而非“西洋”。

“朝贡体系”概念生成及跨文化反思

刘文明(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暨历史学院教授)


摘  要:在中西交流过程中,西方人逐渐形成以“tribute”为关键词描述和阐释古代中国“朝贡”现象的传统,到费正清时最终提出“tribute/tributary system”概念,用以表述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性世界秩序”。中文“朝贡体系”是由该英文词汇回译而成的双重跨文化概念。尽管费正清从大量中文史料出发建构和阐述该概念,但“tribute”一词在西方历史语境中意味着宗主与附庸的关系,以及经济上的强权掠取,用其表述“朝贡”,改变了“朝贡”的中文原意,造成“朝贡体系”在中文和英文语境中具有不同表意效果,导致人们尤其是西方人对“朝贡体系”产生负面理解。

“祖国”在中世纪至近代早期法国的演变

江 晟(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要: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不同要素,推动“祖国”概念的多维度演变。封建分权旧制和中央集权国家崛起导致“地方性祖国”和“共同祖国”的语义分立,凸显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国家与地方身份认同并存。“神圣祖国”概念虽曾有助于塑造世俗领土国家,但“神圣—世俗”的结构性矛盾亦推动“祖国”的世俗化转型。绝对君主制的发展致使王国与“祖国”分离,一度被边缘化的“祖国”概念遂成为批判和摧毁旧制度的有力工具,最终取代国王成为新的民族国家的核心。在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祖国”的演变反映了观念与历史进程存在复杂互动关系,其概念既在不同要素作用下持续发生语义重构,也影响民族国家建构方向。


·专题研究·



唐代翼水流域经略的历史意义

陈乐保(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摘  要:对于唐代翼水流域当、悉、静、柘、恭、真六州及其军镇地望,学者众说纷纭。20世纪80年代原阿坝州茂县维城乡(今茂县赤不苏镇维城村)发现两处古城遗址,学者考证为悉州故城与左封县故城。以两处古城遗址为地理坐标,可以更加精准理清翼水六州及其军镇地望。唐朝对翼水流域的经略以唐代宗广德元年为分水岭:广德元年以前唐蕃在翼水流域互有攻守,仪凤至天宝年间唐朝逐渐占据上风,完全控制翼水流域;广德元年以后吐蕃趁唐朝内乱,一举攻占翼水六州之地,唐朝多次出兵,终未能收复。翼水六州军镇是唐朝经略剑南西山的重要环节,六州军镇的设置加速了翼水羌落郡县化过程,开创了翼水流域行政区划的新纪元,为后世大一统王朝西南边疆治理奠定基础。

清代开海政策与互市体系

陈尚胜(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要:清朝统一台湾后即实行开海贸易政策,形成与朝贡体系不同的互市体系,并推行相应的管理措施。无论是对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管束,还是对外商来华贸易的约束,都有维护沿海地区社会秩序和海疆安全的目的。这些管理措施不仅是清朝应对16世纪西势东扩后,中外商人活动异常活跃、贸易走私增多和海盗活动猖獗的现实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秩序情结”。

“牡丹社事件”前后日本对国际法的翻译和篡用

万立、屈文生(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

学院求是特聘教授)


摘  要:“牡丹社事件”前后,日本明治政府有组织地翻译大量西方国际法资料。如果说日本在江户幕府末年开启的初次国际法翻译潮中引入的是“书本中的国际法”,那么明治政府时期第二次国际法翻译潮选择性译介的则是“行动中的国际法”。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先是片面截取国际法中有利于己方的内容,为出兵侵略中国台湾制造所谓“正当理由”。此后,明治政府又逸出国际法框架,自行制定12种“涉战条例”,包装粉饰其预谋发动的侵华战争。近代日本对国际法的翻译与变造,完全服务于其对外侵略需要,彻底背离国际法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工商业政策调整

李玉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要:解放战争时期,调整城市工商业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并在城市站稳脚跟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从接管中小城市到接管大城市再到工作重心转移,不断调整城市工商业政策,推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进而构建国民经济体系,统筹全国工商业发展。从解放战争演进的整体过程看,中国共产党城市工商业政策的调整具有时空差异性、动态变化性。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和解决城市工商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城市工作思想方法完善和自身角色功能转型,为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和建设新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世纪英国有限君主论再思考
许明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摘  要:主张中世纪英国王权受限制的有限君主论长期主导学界。事实上,虽然中世纪英国以封建君主制为基本政治体制,王权因此受到诸多限制,但国王仍拥有十分可观的实际权力,是整个王国内最强大的政治力量。这一时期,英国国王从封建君主向集权君主转变,其权力呈现持续扩张趋势。对于限制王权的诸多因素,不应过分强调甚至误读其作用。王权的强大和持续扩张是中世纪英国维持基本稳定的重要原因,也为近代早期英国民族国家的兴起奠定基础。有限君主论误导性极强,实属简单粗陋的理论建构。


《历史研究》在线投稿系统已于2021年9月15日启用,网址为:http://lsyj.ajcass.com/Admin/。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官方微店,订阅《历史研究》《历史评论》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编辑:拾 壹
校审: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