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单2》刚放完第一期,我的群就炸了,不是吐槽,是集体在问:房主任那段能不能剪成单独cut循环?
我把进度条拉回她的「绝经和出道一块来」,突然意识到,这节目真正的爆点不是梗,而是它把「中年重启」拍成了爽文,而我们这些二十啷当岁的女生,居然看五十岁阿姨离婚看出嗑糖感。
先别急着笑我三观出走,你回想一下,平时刷到的重启故事,是不是都得搭配「辞职去旅行」、「离婚去留学」这样的滤镜?
房主任倒不错,净身出户那天,顺便把入职纪念日给过了,离婚协议和开放麦门票被塞在了同一个文件袋里。
这操作比任何网红vlog都来得解压,因为她没把苦难熬制成鸡汤,而是直接将其写成了段子。
刘旸的近视眼手术原本是个安全之举,不过他偏要在结尾处加上「38岁老花预警」这一笔瞬间将「近视矫正」这般医美小确幸转变为年龄上的调侃。
我闺蜜当场在弹幕中刷出「谢谢已经躺平」。
你瞧我们所惧怕的并非手术失败,而是医生那句「欢迎来到中年套餐」,而刘旸把这份恐惧糅入梗中,让我们含笑将焦虑咽下。
王越的痛经比喻更为剧烈,她说像「被人端着腿,狠狠地往树上撞」,男生或许难以明白,可女生直接笑得拍起桌子。
谁没在姨妈期挤过地铁,感觉自己仿佛被当众施加刑罚?她将这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痛」,转化为人人都懂的段子。
我即刻明白了,喜剧的温柔之处就在于它无需你去解释「为何哭泣」,先让你笑得丧失了尴尬的力量。
但最精彩的地方在于,节目并未将这些人物塑造成「逆袭的典范」。
当房主任讲述被前夫与公婆联合殴打的经历时,镜头扫过观众席,可看到有女生在悄悄擦拭泪水。
不过紧接着,她以一句「那父子俩都进医院了」,立刻使现场的气氛变得轻快起来。
这种「含着泪微笑」的转变比任何励志的言语都更为有效,因其既直面了生活的伤痛,又传达出一种治愈的力量。
我突然发现,我们爱看的不是「她们赢了」,而是「她们没输」。
刘旸输给王越之后,第一反应是求复活,这种大大方方的、毫不掩饰的「想翻盘」,比任何谦虚话术都更显真实。
成年人不怕承认失败,怕的是被安慰「你已经很好了」,而节目却允许他们赤裸裸地想要更多。
当房主任的「重生」故事引爆全场,一个念头挥之不去:这份极致真实的「人血馒头」,是否也成了节目效果的金矿?
观众为她的勇气落泪欢呼时,制作组是否也悄悄在后台为流量数据击掌?
当「伤痛叙事」成为收视密码时,会不会有后来者,刻意地制造或放大悲情呢?
王越的「痛经段子」,一下子就引起了轰动。不过如果所有的女性演员都被期望去消费性别议题,那「痛经」「容貌焦虑」「婚恋困境」变成新的标签,这难道不是另一种隐藏在背后的束缚吗?
当所有段子都在拿年龄开刀,我们笑得越大声,是不是越证明我们其实怕得要死?
或许喜剧的背面,是把恐惧包装成糖果,让我们心甘情愿吞下去。
当每个选手都试图复刻,「房主任式」的悲情高光,当「讲痛苦得共鸣拿票数」成为新公式,喜剧的轻盈与即兴,是否终将被沉重的「意义」压垮?
就像良言那句「该红的不红」,若《喜单2》自己陷入「该笑时偏要你哭」的套路它是否也成了自己段子里讽刺的对象?
我倒觉得,喜剧的残忍在于它不给你哭的时间。就像房主任说离婚那天是生日,台下观众齐喊「冠军」这不是在消费她的痛苦,是在用笑声给她办了一场最盛大的重生派对。
隔壁恋综仍在给女生传授「怎样优雅地挽回前任」,而这边《喜单2》已示范「怎样凭借段子将前任写入坟场」。
没有那种说教式的内容,也没有「姐姐独美」这样的标语。
仅仅有一句「戴上眼镜就好」这般潦草的解决办法,却让我们明晰:所谓的重启,不过是拥有将烂牌打出王炸般气势的底气罢了。
但就算是这样,我还是想给节目组磕个头。至少它让我们看到,30岁不是只能转发「人生是旷野」的鸡汤50岁也不是非要修炼成「优雅老去的模板」。
你可以像房主任一样,在离婚当天给自己订个蛋糕,上面写着「欢迎光临下半场」。
所以,《喜单2》最狠的彩蛋不是谁拿了冠军,而是它用一场场开放麦告诉我们:生活的bug别急着修,留着当梗,说不定哪天就成了必杀技。
至于下一期能不能保持这水准?我不担心,毕竟他们连老花眼都能写成段子,还有什么不能笑着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