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不容“试错游戏”

   2025-07-26 kongyu580
核心提示:唯有秉持敬畏之心,尊重科学规律,才能让医学的光芒真正照亮生命健康的每一个角落。国家卫健委官网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唯有秉持敬畏之心,尊重科学规律,才能让医学的光芒真正照亮生命健康的每一个角落。

图片

国家卫健委官网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老人术后变计算小能手”“阿尔茨海默病可以手术治疗了”……去年以来,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可用“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治疗的新闻屡屡在社交媒体引起关注。7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两份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禁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应用于治疗。

  LVA的走红堪称医学版“蝴蝶效应”。据媒体报道,这项原本用于治疗淋巴水肿的老技术,去年以来却以“新疗法”的身份在全国超百家医院开展,地市级、县级乃至民营医院纷纷跟进。甚至有医院宣称其“100%有效”,已完成数百台手术,全国累计开展例数已达四位数。然而,这种“跨界”移植的背后是科学逻辑的断裂。国家卫生健康委评估指出,该技术应用于AD治疗尚缺乏相关临床前研究的直接证据,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和卫生经济学证据。换言之,这台号称“100%有效”的手术,本质上是拿患者当“小白鼠”做风险实验。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医疗闹剧背后所暴露出的行业深层利益驱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等法规,临床试验必须通过伦理审查、取得知情同意且不得收费。但现实中,多家医院以“新技术应用”名义开展LVA,既未严格设计试验方案,也未履行知情同意程序,却堂而皇之地收取1万至20万元费用。试想,当患者怀揣希望签下手术同意书时,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正沦为某些机构收割金钱的“韭菜”?可见,这种“边试边用”的操作,就是借“医疗创新”之名行市场抢占之实,让科学探索异化为逐利工具。

  事实上,医疗领域的“炒概念”乱象并不鲜见。近年来,从夸大疗效的干细胞治疗,到被神化的脉冲电场消融,再到“晒死癌细胞”的奇葩疗法,不成熟的科研成果屡屡被包装成“灵丹妙药”。这些现象共同指向医学领域浮躁的科研风气:部分机构急于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忽视基础研究、动物实验、分阶段试验等必要环节。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比技术不成熟更可怕,它破坏的是医患信任的根基,践踏的是法治社会的尊严。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及时叫停,既是对患者安全的兜底,也是对医疗创新的纠偏。它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医学进步容不得“拔苗助长”,患者生命经不起“试错游戏”。未来,需进一步明确临床试验与临床应用的边界,加强伦理审查与监管力度,让每一项新技术都经过科学验证的淬炼。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公众的医学素养,警惕“包治百病”的虚假宣传,让患者能够在理性选择中受益。

  当医疗创新遭遇资本诱惑,如何守住“生命至上”的底线?当患者需求碰撞技术瓶颈,怎样平衡希望与理性?或许,唯有秉持敬畏之心,尊重科学规律,才能让医学的光芒真正照亮生命健康的每一个角落。医学创新从来不是勇敢者的游戏,而是严谨科学与人文关怀的共生。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