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空流霜 编|顾柠>
随着年内利率、存款利率完成新一轮调降,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也正在步入下行周期。
近日,据非银金融团队测算,今年第二季度预定利率评估值为1.96%,较第一季度的2.13%环比下降17bp,已连续两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bp以上。这也意味着,预计8月底新发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将完成下调。
再加之此前监管下发的《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一时引发分红险预定利率下调的讨论。
与境内分红险收益率形成显著对比的是,香港有分红险产品年化收益率达到7%,高于境内两倍水平,也造就了近年来“赴港购保”的热潮。
而近期,香港中文大学前讲座教授郎咸平的一段视频内容引发热议,视频中其用犀利表述“炮轰”港险高收益的问题,称香港保险为“精心设计的骗局”,并指出香港保险存在“七大坑”。
郎咸平的批评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与近年来香港保险在内地市场的热度密不可分,尤其是疫情之后2023年香港保险市场对内地用户重新开放,内地赴港投保人数大增。在此背景下,为吸引客户,香港保险公司不断推高预期收益率,一些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甚至达到7%,例如的“盈御多元计划”,将“百年收益率”推至7%水平。正是在这种高收益宣传盛行的氛围下,郎咸平提出了对香港保险的七大质疑:
港险七问:
郎咸平首先“戳穿”7%收益奇迹的“泡沫”。他指出,在7%的收益奇迹之下,是基于复利计算且假设保单持有期长达100年的潜在回报率。这意味着,一个30岁的投保人若想实现这一收益率,需要活到100岁。更关键的是,市场波动、投资策略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实际收益与预期相差甚远,高收益承诺无异于“画饼充饥”。
除了收益实现的困难,流动性风险是另一个重大隐患。香港保险通常设有较长的缴费期和保障期,若投保人在缴费期满前退保或提前支取保单现金价值,将面临较大的损失,可能只能拿回很少一部分金额,甚至可能损失本金。郎咸平称自己前妻曾购买香港保险,每年交15万,需要交15年,在连续交了3年后,停止交纳,最后一分钱也没拿回来。
不仅如此,不同香港保险产品的收益率存在较大差异,在购买时若未充分了解和比较,投保人可能会因选择不当而遭受损失。郎咸平指出,1996年购买的某保险公司分红储蓄险,27年回报率达7%,增值6倍,而另一产品20年平均回报率仅2.22%,收益相差三倍以上。同样投入4500美元,后者价值仅为13,500美元。他进一步揭示,这种差异背后,是保险公司可能将资金用于高风险投资(如比特币),导致收益波动极大且缺乏补偿机制,不确定性极高。因此,投保人在购买时若未充分了解和比较产品,极易因选择不当而蒙受损失。
在疾病保障领域,条款陷阱的杀伤力同样不容小觑。郎咸平指出,一些香港保险公司在疾病保险的理赔条款中设置诸多限制条件,如对某些疾病的定义较为严格、要求提供特定的医疗证明等,导致在实际理赔时,部分投保人可能因不符合条款要求而被拒赔。
而当争议真正发生、投保人试图维权时,成本更是高得令人咋舌。郎咸平称,如果保险公司拒赔,你想在香港打官司,律师费比理赔金还要高。律师费按小时计算,资深大律师是5000块一小时,且只有戴那个白色假发的资深大律师可以上法庭。另外,郎咸平称,一个1,000万的案子,律师费要收200万,而且律师会要求你先存100万进来,他随时扣,没有法律规定。扣多了算活该。扣少是不可能的。
此外,地域限制带来的外汇管制及法律效力风险也需警惕。香港实行外汇管制,投保人未来可能面临兑换限制,影响保险金的使用。
更重要的是,根据内地相关法律法规,在内地签署的香港保险保单不受法律保护。若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一旦出现问题,投保人的权益将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虽然偏激,却也属实。
郎咸平的批评虽显偏激,却也并非无的放矢。对于广大投保人而言, 最核心的关切莫过于前三条与收益率息息相关的问题。以友邦保险的“盈御多元计划”为例,其保单资产中权益类投资比例高达75%,而保证收益率年化不到0.5%,大部分收益都是非保证的分红收益,能否兑现取决于分红实现率,风险敞口较大。
事实上,高预期收益并非友邦独有。 作为“港险三巨头”的保诚保险和宏利保险,旗下均有高收益产品。保诚保险储蓄分红产品“隽富”计划,2025年预期年化收益5.5%-6.2%(美元保单),支持附加医疗险和终期红利锁定机制。宏利保险储蓄分红产品“创富传承”计划,预期年化收益6.8%-7.6%(25年期),支持三代受益人指定和另类资产投资。
不过, 这种动辄7%的超高演示收益已引起监管注意。今年2月,香港保监局发布《分红保单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要求自2025年7月1日起,港元和非港元分红保单的最高演示年回报率,分别不得超过6%和6.5%。
至于“7%收益需100年领取但自己已身故”的问题, 香港保险并非没有应对之策。其一大优势功能是“无限更换被保人”,理论上可无限次变更被保人,避免因原被保人身故导致保单终止,实现财富的跨代传承。不过,该功能对部分产品可能对年龄、健康状况等有隐性要求,更换时需符合承保条件。
而郎咸平前妻退保后“一分未回”的极端案例, 则与香港分红险普遍采用的英式分红机制密切相关。在这种机制下,一部分红利直接派发,另一部分作为终期红利以复利方式累积到保额中。关键在于,若在早期保单存续期间,进行提前支取或退保,实质是主动放弃了未来累积终期红利的复利增长权。此时,账户持有人能提取的现金价值往往远低于累积保费,造成“本金大幅亏损”的表象。
面对郎咸平的批评,香港保险行业并非完全沉默。例如,友邦保险在7月13日发声明强调“坚持最高合规标准”、“提供透明可靠产品”,但未对郎咸平的具体指控进行逐条反驳,仅表示“关注言论”并“设有个案复核渠道”,显得颇为谨慎。
综观郎咸平的批评与行业的现状, 投保人最需要的是客观理性的分析。在做出决策前, 务必结合自身情况,深入思考购买香港保险的初衷和核心需求。若经审慎评估认为香港保险的风险收益特性或条款细节不再符合自身需求,可考虑适时调整保险规划。无论如何选择, 必须清醒认识到:任何投资和保险产品都存在固有的风险和局限性,看似光鲜的香港保险也绝非例外。理性决策,方能规避“坑”险。
来源:险企高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