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绿湖社区的暑托班里却涌动着一股特别的“清凉”——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法典进社区”普法主题课程在此展开。当活泼好动的孩子们遇上严谨庄重的法律条文,当抽象的权利义务转化为生动的生活案例,这场活动不仅为暑期托管增添了知识的厚度,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知法、懂法、守法”的种子,展现了法治教育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eyameya.com/file/upload/202507/28/151729571.jpg" alt="" />
以“童言童语”解读“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活动伊始,社区法律顾问便以“我们的权利‘魔法书’”为主题,将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
通过观看动画短片《小明的一天》,孩子们跟随主角小明经历了“玩具被抢怎么办”“在小区受伤谁负责”“网络充值能退回吗”等生活场景,在互动问答中了解到“物权”“侵权责任”“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概念。“原来我的压岁钱是受法律保护的!”10岁的小雨兴奋地说,她手中的“权利守护卡”上,稚嫩的笔迹写下了“不买盗版书”“保护个人信息”等承诺。这种“以案释法”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普法的枯燥感,让法律条文从书本走向生活。
用“沉浸式体验”培育法治思维
为了让抽象的法律知识“活”起来,活动设置了“小小法官开庭”模拟环节。孩子们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和律师,围绕“同桌弄坏了我的漫画书该如何赔偿”这一贴近校园生活的案例展开辩论。“被告应该道歉并赔偿新书!”“可是我不是故意的,而且书本来就有点旧了……”
在法律顾问的引导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运用“过错责任原则”分析问题,更懂得了“换位思考”与“理性沟通”的重要性。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感受到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铠甲’。”
让“家校社联动”织密法治保护网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家长普法角”,针对暑期高发的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户外安全等问题,法律顾问为家长们解读了《民法典》中“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律边界,以及“监护人责任”的具体规定。“以前总觉得孩子小,签个游戏协议没关系,现在才知道10岁以下孩子的充值行为是可以撤销的。”家长李先生一边记录要点,一边扫码关注了社区法律服务平台。
绿湖社区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是通过“法律绘本共读”“社区法治小剧场”等形式,推动法治教育从“暑期课堂”延伸至“日常陪伴”,形成“家庭引导、社区护航、学校赋能”的三维保护体系。从动画讲解到实景模拟,从儿童视角到家庭需求,普法课程以精准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方式,让《民法典》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当孩子们带着亲手绘制的“权利手抄报”离开教室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法治精神的认同与信仰。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基层社区作为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正通过一次次生动的普法实践,让法律的温度直抵人心,让每个公民的权利都得到最坚实的守护。这场发生在暑托班里的法治教育,恰是这幅美好图景中温暖的一笔。(李晓华)